南宫NG·28(中国)官方网站

新闻报道

古易经与现代科学DNA
时间 : 2016/11/7    阅读 : 2190    发布:中国易经术数科学研究院


    
1973年法国学者M•申伯格出版了《生命的秘密钥匙:宇宙公式、易经和遗传密码》,首次阐明了64个生物遗传密码与《易经》六十四卦之间的对应。由DNA三联体组成64个排列顺序,64个密码惊奇地与《周易》六十四卦圆图相吻合,其中碱基A腺嘌呤对应于少阳,G鸟嘌呤对应于太阳,C胞嘧啶对应于太阴,U/T尿嘧啶对应于少阴。

  1988年杨雨善提出了《通用》密码子八卦图,以阳爻代表强型核苷C和G,阴爻代表弱型核苷U和A,64个密码子正好平均分成8组,与中国古代《易经》八卦相吻合。

  1990年日本学者间中喜雄将嘌呤类假定为阴(A和G太阴、少阴),嘧啶类假定为阳(T和C太阳、少阳),应用到遗传密码表中解读易学,结果表示氨基酸的三联体惊人地与“易经八卦”相对应。

    2002年高德按徐宏达的研究方法重新排列六十四卦序列与64个遗传密码一一对应,并按照六十四卦秩序演变规律作五种发展形态排列组合图,使六十四卦在循环往复过程中,其空间结构呈现双螺旋式排列组合。“

    谢文纬在2006年发表两部天书的对话-易经与DNA”一书,六十四卦之间的相生、相克、相合关系以及64个遗传密码之间的相促、相抑、反义关系。

《周易》的内涵“其小无内兮,其大无垠”,与小至生物遗传密码规律、人体疾病发生规律和大至天体运行的宇宙变化,竟在数千年后得到证实有相同之处。可以说,现代尖端技术都与古典的人八卦有联系,这就不能不使人感到神秘和震惊。

微观生命体系的生死变化又是如何?

     根据《易经》的阴阳互变原理,即是阳生阴死、阳死阴生、“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互根、阴阳互变“的观点,对生命体的细胞产生与消亡过程,对照《易经》64卦进行微观细致分析。

    生命遗传密码DNA是由四种含有不同碱基腺嘌呤[简称A]、尿嘧啶(简称U)、胞嘧啶(简称C)、鸟嘌呤(简称G)的核苷酸组成。

    其组合是与周易64卦相对应的。用二进制来计算的话,可以算出其排列的数序。下面的文章,是我几年前跟外国人交流周易心得时所写。原稿存在软盘里。现家里电脑已经没有用软盘的接口了。只好扫描上来。原稿用英文来写,不懂英语的易友,不用看它,看计算部分就可以了。

六爻的看法,是从下往上为:
    上爻
    五爻
    四爻
    三爻
    二爻
    初爻

    一划为阳爻, 两划为阴爻。就二进制而论。阳爻为1,阴爻为0。

    就从下往上爻数而论,起数值为:2的(N-1)次方。


 从体现事物对待关系的六十四卦静态方图中,从64个生命密码子的对应关系与合成生命过程的卦义及密码子的功能的对应关系中,我们不难看出MRNA(核糖核酸)的密码子U、C、A、G(尿嘧啶、胞嘧啶、腺嘌呤、鸟嘌呤)和太阴、少阴、少阳、太阳的对应关系。把克里克原模式的第二和第三碱基序列调一调,就正和原方图的对待关系一一对应。更可贵的是,作为起始密码的AUG,正是风巽雷震动的益卦;作为停止密码(UGG)的,正是隐没无踪的天山遁。另一个停止密码UAA对应于蹇卦,山上的大水冲下来,路上行走困难。UAG没有对应的氨基酸,也不翻译蛋白质,它的对应卦是渐卦。它是一种调节基因,属于开关调控系统的基因。以四象为碱基进行组合,成六十四卦。每个卦对应于一个密码子,每个密码子都有反应的密码子。TR-NA带有相应的氨基酸,在核糖体上RRNA的帮助下连结成氨基酸链,进一步组成蛋白质。

   由此可知,构成生命体的细胞分解与组合过程与《易经》八卦是一致的。

 

 蛋白质是生命体的重要物质。在它的合成过程中,要接收来自DNA的遗传信息。但DNA是细胞核内的物质,而蛋白质却在细胞质中,DNA这样的生物大分子是不可随意穿越核膜进入细胞质的。细胞核内的遗传密码又是如何被带入到细胞质去的呢?1957年,克里克首次提出了蛋白质合成的“中心法则”,即遗传信息的走向是由DNA传递给RNA(核糖核酸),再由RNA传递给蛋白质。第二年,他又提出:RNA在把氨基酸携带到肽链进行生物合成的过程中,可能存在一种“受体”。根据这一设想,科学家们很快就在实验中发现这种“受体”是一种转运RNA(tRNA)。

  1961年,法国分子生物学家莫诺(1910~1976)与法国生物化学家雅各布(1920~)合作提出了“信使核糖核酸”(mRNA)的概念,mRNA的作用是从DNA长链上转录所需要的遗传密码片段,成为合成蛋白质的模版。他们的设想也很快得到了证实。由于这一成果,莫诺与雅格布于196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遗传信息为什么不直接把氨基酸运送到细胞中的DNA那里去合成蛋白质呢?科学家们认为,细胞中的DNA是生物传宗接代的根本,是遗传信息的“原件”,是一张宝贵的“绝密图纸”,千万不能遗失。所以,它只能锁在细胞核中,只允许复印和抄录,不允许带出。此外,细胞核内空间狭小,合成工程不宜在此进行。

  DNA在执行指挥生产蛋白质时,它的双链首先拆开,以其中一条链为模板合成mRNA,这个合成的过程是按照碱基互补原则进行的。转录后的mRNA带有合成蛋白质的全部信息,然后离开细胞核,与细胞质中的小颗粒结合在一起的,这个小颗粒叫“核糖体”。细胞里的蛋白质都是在这个小颗粒里合成的,因此可以说,核糖体是细胞中合成蛋白质的“车间”。

  要把mRNA翻译成蛋白质,还需要一个“译员”,它也必须认识mRNA上的文字——遗传密码,以及蛋白质的文字——氨基酸。这个“译员”就是转运RNA(tRNA),它的工作就是领着特定的氨基酸,来到核糖体那里与mRNA“对号入座”,一个一个的氨基酸被不断地加长,直到完成整条肽链的合成。RNA合成蛋白质的效率是惊人的,有的每分钟可以连接1500个氨基酸。

        转录   翻译
      DNA  ——> RNA ——> 蛋白质

  DNA上的遗传信息先转录成mRNA,在rRNA和tRNA的参与下,将信息再翻译成蛋白质。这就是遗传学中的“中心法则”。

  一份原件(DNA),一张蓝图(从DNA长链上转录的遗传密码片段),一个信使(mRNA),一个车间(rRNA),一个译员和搬运工(tRNA),一条多肽链,当然还有做辅助工作的酶,这就是一个蛋白质合成的全部工序,也是遗传信息的流向图。

  克里克在提出“中心法则”时曾指出,信息是沿DNA-RNA-蛋白质的方向流动的,信息绝不能从蛋白质回到DNA。

  接下来科学家们发现,信息从DNA到RNA的流动也能够被逆转,这一现象发生在一组被称为逆转录病毒的病毒中。与艾滋病相关的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IV)就是一种逆转录病毒。病毒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侵入到宿主细胞中,并接管它的细胞机器,这样才能表达自己的基因。逆转录病毒的遗传物质是一条单链RNA。在宿主细胞中,为了复制,它先把自己的以RNA为基础的基因复制成一条DNA链(这是正常转录的逆过程,正常转录是从DNA中得到一份RNA拷贝)。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一条RNA-DNA双链,然后RNA链分解,DNA再形成双链。这时,病毒基因同宿主细胞的基因是同一种形式,这使宿主细胞毫不知情地接受了它们,将它们与自己的基因同等看待。

 

  病毒用于催化上述从RNA到DNA的三个步骤的酶叫逆转录酶,它是1970年由美国病毒学家特明(1934~1994)和巴尔的摩(1938~)各自独立发现的。这一发现揭示了生物遗传中存在着由RNA形成DNA的过程,发展和完善了“中心法则”。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与中心法则是密不可分的,它们以非常简洁明了而又极其优美的表达形式,共同揭开了生物遗传信息传递与生命物质合成的秘密。

  如果说由孟德尔、摩尔根创立的基因遗传学说是细胞遗传学理论的代表,那么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则使遗传学完成了由“细胞”水平向“分子”水平的转变,标志着分子生物学的真正诞生,生命科学的历史由此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

首页|机构简介|培训中心|新闻报道|直播课堂|咨询中心|人力资源|联系我们

http://www.yijingshushu.com  技术支持:天地心网络